为何城投技术性违约,更像是地方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?

发布时间:2023-04-18 14:41:40

为何城投技术性违约,更像是地方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?

问题一、城投债技术性违约的原因是什么?

问题二、为什么这种结局更像是地方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?

实际上,目前城投债的解决方案,无非就是把债务变成永续债(目前算上是比较稳妥的处置方式)。

而这种做法的好处是,一方面它可以让机构的财报说过得去(不会有不良);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缓解缓解一些地方财政的还款压力(因为钱暂时不用还了)。

另外,还可以通过债务转换,把城投变成一种可以流动的货币,之后去寻找那些拥有城投信仰的人或者是机构去为它买单(这个游戏还能玩下去)。

其实,高层对于城投的问题,也明确给出,它是不会出手的,而且还提出谁家的孩子谁抱的原则(表面上和桌下是两回事,你一旦认真就输了)。

而从事实上看,城投就是地方政府的孩子,所以它不可能撒手不管(事实如此)。而当下,管理者最担心的就是城投违约、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的信用坍塌,最后使得地区经济断崖式下跌(这也是宁愿把城投变成永续债也不能违约的根本原因)。

就例如,在永煤事件之后(对市场的影响),就导致山东全省国有企业发债停顿了两个月。而一年后,潍坊就站出来表态,说绝不会让任何一家国企出现债券违约的风险,也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区域陷入债务危机(城投信仰一直都在)。

而之后,像贵州、陕西、山西、甘肃等等高层也先后站出来表态,说是要确保到期的债券不会出现任何一笔违约的问题。

其实在这种组团的硬核言论之下,谁都清楚,那就是,城投债不是救不救、而是必须要救的问题(划重点)!

其实,在务实中,无论用何种方式,只要能确保城投在公开市场的融资不被阻断,那么这个游戏就能一直玩下去(另外,城投也是一种税;这也是这种信仰存在的原因之一)。

就例如山东某市,一家城投马上要还债4.47亿了,结果账上却只有50万,于是当地的管理层就紧急发动系统内的人员,每人以3.5%的利息从银行货款,然后再以8%-10%的年息再借给城投公司。而这么折腾的目的,就是想帮城投来渡过危机(它们只是一个数字)。

再例如,还有某些地方的管理层则号召系统内的人员去贷款买房子;

其实这么干,从本质上也是想挽救当地的土地财政,因为谁都知道,土地才是城投最重要的资产。

再例如昆明的轨道交通,在它到期无法偿还利息的时候,管理层就出面,硬是拉着各大金融机构,把贷款结息的周期从季付改成了年付(无形的手与有形的干预)。

其实这样的案例很多,我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!

实际上,城投的技术性违约,往往本质上是地方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。而这场博弈的结果,往往也是以债权人的主动让利为结局(不是选择题)。

因为在现实中,地方商业银行才是城投的主导力量,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第二财政的属性;所以,它的净利润,很大一部分都是城投贡献的(内循环早就开始了)。

而在管理者需要它们的时候,这类机构只能通过技术性让利来帮助地方度过危局(人情世故)。

另外,在中文体系下,你今天从地方管理者手里拿走的东西,将来是需要还回去的(历史如此)。

而且这些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(相互绑定,谁也离不开),所以,在地方城投遇到困难的时候,债权人主动让利也算是业内的一个潜规则了!

如果从事实上看,在未来很长的一个阶段,经济增速很可能会持续下行,特别是房地产已经技术性见顶;所以在务实中,把非标转标;之后再通过减息、以及展期来缓解城投的压力,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。

另外,2023的遵义事件,其实,也只是给市场开了一个头;因为,在新的经济周期,城投领域风险出清的大幕、可能才刚刚开始(它背后映射的是一国经济未来的走向);

而且,更让市场懵圈的是,二手房的出清也正在路上(如果不是有保价在,大城市的房价可能早就打对折了)……